查看: 578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千载清风·古代墨竹名迹

[复制链接]

48

主题

388

帖子

1519

积分

虹摄er

积分
1519

论坛元老荣誉管理突出贡献热心会员活跃会员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9-3-13 09:50:5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竹之为物,其性不同于众木,不因寒暑而荣谢,不以四时而变化,风雨不惧,飒飒幽幽,劲不输于青松,曲可比于细柳,故寓君子于竹。
国人与竹的心灵交契,可上溯《诗》、《礼》。自东晋王徽之说“何可一日无此君”后,“君”便成了竹的别称。后世百代,竹都以君子的形象存寓在人们的心中。古代文士爱竹、咏竹、写竹,将一切美好的品德与理想的人格都赋予竹。自唐人“君子比德于竹”,到宋人“其身与竹化”,视竹为与自身心灵相通的君子,人与竹的精神联系已达到“物我无间”的境地。

元 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  故宫博物院藏
墨竹,又称“墨君”,起于唐而源流未审。北宋文同(字与可)、苏轼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,其写竹不止于状貌,非图其外美,而以纯素之心体竹高洁之性。
后世画家,凡写墨竹,无不受到文同与苏轼的影响,无不对其推崇备至。金代王庭筠,元代李衎、高克恭、赵孟頫、吴镇、顾安、柯九思、倪瓒、王蒙等,明初王绂、夏昶,他们写竹,备竹子之法度神采,又饱含君子之气度品格,直承文苏之正脉。之后,陈芹、姚绶、文征明、陈淳、徐渭、朱耷、石涛、金农、郑燮等秉承文苏之风骨,融自己之心意,不同与可,却能“高呼与可”,为文人墨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。“墨君”也因此承载了更多的意象和更高的情志。传承是艺术得以延续的根本,但是它更感人的一面乃是其绝世而独立的精神,是其郁郁勃发、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。

元 李衎 双钩竹图轴  纵163.5厘米 横102.5厘米  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

此图绘太湖石旁翠竹数株。

李衎善画枯木竹石,双钩竹尤佳,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,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况,是一位既具有深厚传统功力,又注意师法自然的画家。着有《竹谱详録》,对竹枝的各种画法有详尽论述。高克恭谓赵孟頫所画竹子“神而不似”,李衎“似而不神”,则是站在文人画“书法入画”立场上的观念表达。

本幅虽重在状物,但李衎在勾线、傅色中显然十分着意于笔势笔意的表达,缓坡的水墨勾写,湖石的浓淡濡染,远处枯枝扶疏,颇具元画水墨轻岚、秋意萧瑟之意趣。曾经清安岐、怡亲王收藏。

元 赵孟頫 兰石图轴  纵44.6厘米 横33.5厘米  绢本墨笔  上海博物馆藏

赵孟頫(1254-1322),字子昂,号松雪道人、水精宫道人,浙江湖州人。宋宗室。元代书画家、文学家。

图绘坡石之上,兰竹丛生,荆棘咨意生长,野趣盎然。古木竹石题材的绘画,自宋以降,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。赵孟頫倡导以书入画,提出“石如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于八法通。若也有人能会此,方知书画本来同。”(故宫博物院藏《秀石疏林图》)赵孟頫擅长草隶篆行各体书法,提倡“书画同源”,将书法的笔意应用于古木竹石的绘画创作上。此图即是赵孟頫艺术理论的实践,图中奇石作飞白法,运笔潇洒有致,富有韵律。墨竹以浓墨书写,与奇石形成鲜明对比。全图运笔各尽其态,墨色浓淡相间,层次分明,极富笔情墨趣。


元 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  纵132.8厘米 横58.5厘米  纸本墨笔  故宫博物院藏

至元后戊寅为至元四年,时柯九思四十九岁。柯九思画竹主要参法文同,在本幅《清閟阁墨竹图》上,作者交替使用浓墨和淡墨表现竹叶的向背,绘晴竹两竿立于秀石之侧,这种技法在文同传世名作《墨竹图》(台北藏)中表现得非常明显。柯氏此作虽不如文同写实,却显示出较强的笔墨意趣。从风格上看,《清閟阁墨竹图》和《晚香高节图》(台北藏) 最为相近,后者是柯九思在文宗朝为同僚阿鲁辉所绘。

柯九思为倪瓒作画的至元四年,正是他寓居苏州期间,因苏州和无锡相去不远,这使得柯九思能够方便成行。这一年倪瓒的清閟阁刚刚建成,“清閟阁” 最早在文献中出现在至元四年,黄苗子在《倪瓒年谱》中考之甚详。这一次,可能是柯九思初次造访清閟阁。  



元 倪瓒 琪树秋风图轴  纵62厘米 横 43.3厘米  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

倪瓒的画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,图绘琪树二棵,修竹若干,依石而生,笔墨意境清远萧疏。

吕敏字志学,无锡人,元时为道士,入明后任无锡教谕。他与倪瓒、顾瑛等元末文士多有交集,倪氏《清閟阁遗稿》中有诗画赠与的记载。《琪树秋风图》轴自明初以降,流传有序,几异其名。在吴其贞的《书画记》中,其名曰《倪云林竹影纵横图》,缪日藻《寓意录》以《疏篁秀石》图记之,至顾文彬《过云楼书画记》时,则名曰《倪幻霞琪树秋风轴》。


明 夏昶 戛玉秋风图轴 纵151厘米 横63.7厘米  纸本墨笔  上海博物馆藏

夏昶(1388-1470),原姓朱,字仲昭,号自在居士、玉峰,江苏昆山人。永乐十三年(1415)进士,以楷书入值翰林,授中书舍人,转吏部考功主事,出爲瑞州知府,秩满回京,任太常少卿、太常卿,天顺元年(1457)告归,与杜琼、刘珏、沈周、吴宽等人往还。

夏氏最初从王绂学画墨竹,后渐以名家。传派亦广,有魏天骥、冯起震等。谢希曾《契兰堂所见书画录》评曰:“仲昭画竹不减松雪,肥泽多姿,与孟端(王绂)趋向各别。”此图写墨竹数枝,临风翻动,枝叶纷披,生气蔼然,偃仰浓疏,皆合矩度。又以飞白法写石,结构严整。


明 陈淳 兰竹石图轴  纵102.6厘米 横34厘米  纸本墨笔  广东省博物馆藏

陈淳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,他开拓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新境界,也是明代中期写意墨竹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与徐渭并称为“青藤白阳”。此图立意新颖,构图别致,布局疏爽,所绘兰竹石造型洗练,笔墨放纵率意,恰如文征明对他的赞誉:“约略点染,而意态自足。”整个画面兰、竹、石变化多姿,情致盎然,呈现出一种无法言明的意蕴,体现了陈淳晚年“草草水墨”所形成的“疏斜历乱、淡墨欹豪”的绘画风格。


清 朱耷 芭蕉竹石图轴  纵221厘米 横83厘米  纸本墨笔  故宫博物院藏

朱耷(1626—约1705),本名由桵,字雪个,号八大山人、个山 、驴屋等,江西南昌人。明宁王朱权后裔。明亡后削发为僧,后改通道教,住南昌青云谱道院。擅书画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

此幅绘芭蕉倚石,蕉石之间生竹几竿,水墨淋漓又含蓄内敛,有撼人气势,却又温和敦厚。


清 金农 墨竹图轴  纵112厘米 横30.6厘米  纸本墨笔  上海博物馆藏

金农(1687-1763),初名司农,字寿门,号冬心,又号司农、金二十六郎,浙江钱塘人。乾隆元年(1736)举博学鸿词科,不第。中年漫游山东、京津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广等地。晚年寓居扬州,鬻画自给。有《冬心题画》等。

本幅作于乾隆十五年(1750),作者六十四岁,时在扬州。金农中年以后多有画竹之作,同年尚刊有《冬心先生画竹题记》五十八篇。本幅以湿笔写墨竹两株,一近一远,一浓一淡,两相映照,旁作漆书长跋数行,亦属朴拙。
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分享到:  微信微信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